特朗普再次挥出关税“大棒”,美国对华进口商品综合税率飙升至145%,然而一周过去,亚马逊美站的大多数商品价格却出奇地“稳定”。
Keepa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7个品类中,仅9个均价上涨,且涨幅普遍不足1%;家电、玩具等16个类目反而降价。面对这种表象稳定,卖家们的内心却并不平静。
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一、亚马逊价格暂时未涨的三大原因
尽管加税已实锤,但亚马逊平台的价格并未立刻反应。来自Keepa、CamelCamelCamel、Feedvisor等数据平台和软件商的观察显示,卖家当前普遍“按兵不动”,背后有三大原因:
1. 库存尚未清完
多数卖家在年初就提前备货,尤其是对关税政策敏感的大卖,部分库存量是平时的2-3倍,目前尚在消化低成本货源,无需立刻调价。
2. 平台“公平定价”机制压制涨价
亚马逊对突发性涨价行为设有惩罚机制,如涨幅过大,Listing 可能被移除,但具体阈值并不透明。
这让很多卖家不敢贸然加价,而是选择“微调慢涨”,避免被平台误判为价格操纵。
3. “再观望一阵”的集体心态
据Feedvisor运营总裁Dani Nadel表示,不少商家选择观望而非激进调整,“没人愿意在政治博弈中率先行动”。
二、不同类型卖家的策略差异
卖家应对策略已经分化,头部卖家、小型商家、工具平台用户呈现出不同路径:
头部卖家:通过柔性提价缓解压力
大型卖家拥有更多运营资源,普遍采取“微调价格+优化价值感”的策略。例如,通过提高产品最低价位、减少促销频率或调整商品结构,在不明显影响转化的前提下稳步提价。
他们也在广告和页面中强调“高性价比”“品质升级”等表述,试图引导消费者接受一定幅度的价格变化。
中小卖家:面对利润挤压的两难选择
对利润本就不高的中小卖家而言,涨价风险高,不涨又可能陷入亏损。部分商家已选择转向中东、东南亚等区域避税运营,或干脆暂停美站业务。
有卖家表示,当前采购成本大幅上涨,加征关税后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部分商品已不具备继续销售的合理性。
三、 平台层面的趋势与潜在变化
巧豚豚观察到,在当前的关税环境下,亚马逊平台上价格的稳定并非没有成本,反而是由于平台规则、卖家库存和市场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1. 亚马逊流量倾斜仍偏好低价
在亚马逊搜索排序机制中,低价产品依然拥有更高的展示机会。对于有能力维持低价的卖家而言,这仍是获取流量的重要优势,但对因关税提价的卖家来说则可能被流量边缘化。
2. Amazon Haul 平台策略发生微调
原本定位为20美元以下白牌商品的Haul板块,如今也出现Adidas、Gap等知名品牌产品。这一运营调整被部分业内人士解读为平台在为未来可能的普遍涨价提前试水。
3. 价格上涨窗口或在Q3后到来
尽管目前平台价格波动不大,但预计在2025年第三季度库存消耗接近尾声后,平台商品价格将出现明显变化。届时,前期观望的卖家将不得不面对定价决策。
四、卖家下一步策略建议
虽然目前涨价未至,但平台规则、市场变动和供应链影响已在潜移默化地重塑整个生态。
巧豚豚整理以下应对建议,供卖家参考:
商品定价策略分层
将产品分为刚需品与非刚需品进行不同对待。维持主打款的价格稳定,适当提高部分附加值商品价格,平衡整体利润。
调整物流与补货节奏
合理规划清关路径,提前核算加税后的利润空间。对于税负过高的品类,考虑调整供应链或暂缓发货。
灵活使用定价工具
配合平台的自动调价工具,设定合理底价和动态范围,确保价格调整既不违背平台政策,也能兼顾利润和流量。
重新评估市场布局
如部分品类在美站利润严重压缩,可考虑加快拓展低税市场,如墨西哥、拉美等地,降低单一市场依赖。